校史


办期:

          本校于一九三五年创办,名为公立平民小学,当时的校舍借用松发咖啡粉厂店屋(当时的顺发镜庄对面)。发起人为曾壁赵、刘武城、叶活水、林秉增、余国针、刘鸿翰、黄秋舫、刘追、白文荐、叶阁、刘都、刘大及郑顺举等先生。当年董事长为曾壁赵、财政刘鸿翰、董事刘莆成、叶良和、黄秋舫及李家爱先生。时学生十余人,包括郑弥传(已故)、曾良华、戴金贵(已故)、刘振兴(已故)等,首任校长为李汉升。


           一九三七年,学生人数增至四、五十人,迁校到现在的上林春餐馆对面,
借用简陋木屋,启用二间课室,时校长改由姚福祥担任。一九三九年再次迁校借用独立式板屋(即现ESSO 油站现址),学生人数也激增至近百人,校长仍为姚福祥,教师也有四、五人,董事长继续由曾壁赵担任。后因日本南侵入马而停办。


             战前学校董事部曾筹款买了一块椰园地,充当学生的体育活动草场,
后因学校重建而出售筹充经费。战后于一九四六年复办,时发起人为叶良和、黄秋舫、黄演郊、李家爱、曾壁赵、刘完抱、郑鸿翰、赖广源、陈英俊及郭国兴等先生,并召开平民、振华二校旧董事联席会议,决定二校合并,校名定为平民学校。和平后,学校复办,迁址到现在光医务所隔邻,由复办发起人之一叶良和出任董事长,校长为刘志明,刘退休后改由刘心巧接任,刘心巧后因车祸丧生,由刘家俊出任。时学生二百余人,教师十余人,教室十间。

筹建新校舍

             一九六一年初,董事诸君鉴于学子日增,且原校舍简陋, 故发起筹建新校舍, 成立建校委员会,选出委员三十名,计为主席叶良和、副主席黄奕岁、刘甫秀、林添良、黄秋舫、陈锦钊、财政叶由修,正募捐主任刘追,副刘榕、刘西进,正总务黄汉强,副刘政祥,正建筑叶聪,副潘天赐、刘双鸠。查账叶宝来、黄心快。委员叶贻初、叶加模、胡维山、林国城、叶租乌、刘振兴、刘国泽、叶宣富、杨潘润、陈质彬、刘国汉、叶庆云、郑广乾等先生。在董事陈金钊大力协助下,并向政府申请获校地一段(原为砖窑地)及获拨款建校经费三万元,遵照政府命改校名为冼都巴沙国民型华文小学校。


           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由建校委员会通过标卖本校椰园以充建校经费,结果由吴串治女士以二万零五百元标得。惟建校费约需八万元,不敷仍巨,乃于一九六三年三月十六日通过标卖原有之民房校地,结果由刘墨淑君以三万八千六标得。新校舍于一九六三年十月兴工,翌年八月落成,九月迁入上课,是以定九月九日为校庆日。本校钢骨水泥校舍颇具规模,从此摆脱寄人篱下日子,拥有自己的校园与校舍了。那时学生四百人,迁校时全体学生总动员搬移桌椅等家具,列队从旧校舍搬运到新校舍,从而把本校带入了新纪元,莘莘学子们在新环境中追求书中的黄金屋。


增建教室:


       四年之后因学生人数增加,原有教室不敷容纳,乃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由董
事部通过以二万八千五百元之价,另建二层楼教室四间,于一九六八年四月落成启用。此新教室之建筑费曾获得教育部拨款二万五千元,李氏基金和黄汉强先生各捐二千元。学校规模由当初创立时的十余人,而至一九八零年的七百余人;校舍亦由当初简陋的白板屋发展至今日的钢骨水泥建筑物,端赖先贤热心教育,群策群力有以致之。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教学法不断改进,一间学校除了最基本的课室设备之外,
亦应有科学室、视听室、图书馆等设备、然而,本校创办迄今五十年,校舍设备却未臻完善。有鉴于此,本校三大机构乃于一九八零年开始筹划兴建一座多元化礼堂;几经波折,图测终于获得政府批准,捐款亦获得财政部豁免所得税。多元化礼堂为两层楼建筑物,有一地下室,除礼堂外,尚有校长室、三间专用室(即图书馆、视听室、科学室),建筑费需耗五十万元。


            本校三机构遂成立以叶荣和为工委会主席的建委会积极展开筹款工作,于是
年举办千人宴筹得十五万元,惟仍不敷三十余万元。工程于一九八四年动工兴建。面对世界不景气,导致筹款方面倍觉困难。虽几经奔走筹款,成绩仍不臻理想。当时工程已进行一半,端不能半途而废,是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廿四日在吉隆坡怡保律中华独中大礼堂举办筹募多元化礼堂基金文娱晚会,成功筹获廿四万元。后再通过义卖、醒狮义舞等管道积极筹款,巍峨壮丽的多元化礼堂终于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落成启用,是日也举行千人盛宴联欢,筵开百余席,为况殊盛。时亦获得副财长拿督陈忠鸿医生的协助,获政府拨款二万元资助。至此,本校硬体建设渐臻完善,过后,学校也进行美化校园,修建篱笆、建围墙,美轮美奂校舍是于矗立在大家的眼前,校务也蒸蒸日上。


增建四层楼教室

          一九九二年,以萧福民董事长为首的本校董事会连同家教协会、校友会三机构负责人以及校长和老师们,曾就学校的发展聚首会商,在审度了华文教育的趋势以及前景后,咸认为华族家长普遍上强烈希望孩子们就读华小,接受母语教育。可是,格于现实处境,华小学额有限,历年都有大量儿童无法入学。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应根据本校现有的条件,扩建校舍以容纳更多适龄儿童。三机构同仁等决定不畏艰巨,当仁不让,着手筹建一座具二十间课室的四层楼校舍。于是成立以叶荣和AMN为主席的工委会,主理其事,开始筹备工作。在工委会的推动下,本校三机构同仁群策群力,合作无间,经过六年的坚持与努力不懈的奋斗,先后举办了十大歌星义演、千人宴等大型筹款活动,并且四处向热心支持华文教育的社会贤达、团体组织、庙宇等以及各阶层大众同胞征求捐助。


             四层楼校舍于1998年4月竣工,然其时适逢金融风暴,我国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对筹款的进度产生了相当的阻碍,所筹得的建校基金仅能支付半数建筑开销。工委会不得不再度展开筹款工作。幸蒙各界人士一本爱护民族教育,热心赞助教育的传统热忱,再度给以予鼎力资助,筹建工作总告圆满结束。本校也于1998年8月15日举办新校舍落成暨筹募发展基金千人宴,以示庆祝。


扩建礼堂


          2006年,本校三机构同仁成立学校发展委员会,筹款扩建及冷气化多元用途礼堂,为莘莘学子提供一个更完善及舒适的学习环境及活动空间。在叶荣和AMN董事长及筹委会主席杨安山副董事长的坚毅及不畏艰辛的带领下,三机构理事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成功筹获扩建礼堂的费用,美轮美奂的新礼堂最终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本校于2006年9月29日,举办中秋园游会暨筹募学校发展基金以庆祝礼堂扩建落成。

冼都巴沙学校简史

1935年 曾壁赵、刘武城、叶和水、林秉增、余国针、刘冯

翰、黄秋舫、刘追、白文荐、叶阁、刘都、刘大及郑顺举等

先贤发起创办本校,并借用即今之松发咖粉厂店屋为校舍,

定校名为公立平民小学,当时学生十余人。 


1942年 日军南侵,校政亦告停顿。



1946年 叶良和、黄秋舫、黄演郊、李家爱、曾壁赵、刘完

抱、刘冯翰、赖广源、陈英俊及郭国兴等 先生发起复办并

召开平民、振华二校董事联席会议。议决二校合并。校名定

为平民学校。校址迁至现"光医务所"隔邻。 


1961年 董事部鉴于学子日增,校舍简陋,故发起筹建新校

舍。在董事陈锦钊协助下,向政府申请到校地一段,建校基

金三万元,并遵照政府指示改校名为冼都巴沙国民型华文小

学。 


1962年 建委会标卖本校椰园及原有之民房校地来充作建校

经费。



1964年 耗资八万元之钢骨水泥新校舍落成。



1967年 由于学生人数再度激增,董事部通过以二万八千五

百元增建一座两层楼教室四间,增建费用亦获得教育部拨款

二万五千元,李氏基金和黄汉强先生各捐助二千元。

 

1980年 三机构鉴于校舍设备不够完善,便开始策划筹建一

座两层楼建筑物,内设有礼堂、图书馆、视听室等。该座建

筑物耗资五十万元。 


1986年 多元化礼堂落成。



1995年 本校创办六十年,拥有设备完善之校舍,除蒙政府

资助外,也仰赖先贤及热心教育人士,群策群力有以致

之。 


1997年 四层楼新校舍动土礼。



1998年 四层楼新校舍落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